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趙氏孤兒》是金培達音樂劇作品,該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波又一波詠嘆調式的歌唱。無論是全劇的要點人物程嬰峰回路轉式抒懷,還是反派人物屠岸賈心懷鬼胎的絮語,或是忍辱負重茍活于禁宮中的晉國公主的悲鳴、光明磊落的公孫杵臼的詠嘆,詞曲作者一直試圖牽引觀眾進入人物內心世界。
尤其是程嬰抉擇是否交出孤兒或親子、向趙氏孤兒袒露其身世的這兩場戲,莎士比亞式的悲情襯以一詠三嘆的歌唱,將全劇一次又一次地推向激情,令人不禁對江山何其大,英勇渺如沙唏噓不已。
劇中有多處雷同宣敘調的敘事性歌唱,相應地減少了話劇對白的比重,劇中敘事性歌唱寫得較為朗朗上口,幾乎沒有出現以往歌劇、音樂劇在同一音高上反復的毛病。也許是劇中多位演員(如明道、薛佳凝等)的跨界經歷,多個場景中演員說的和唱的一樣好聽。
但我也想坦白地說,《趙氏孤兒》的歌唱恢宏大氣有余、淺吟低唱不足。不論是程嬰、屠岸賈,還是晉國公主吃角子老虎機技巧討論、公孫杵臼,甚至程子魂魄、士兵們、群眾(各種隱喻地位),歌唱根本上都在高音區,以至于演員們不時游移在難以顧及音準、音樂表現的邊緣,著實令人捏一把汗。有句老話:多山頭即無山頭。適度適時地讓演員在中、低音區吟唱,既能令受眾的心弦臨時得到慰藉,亦能使演員的體能、嗓子小歇頃刻。為什麼不呢?
作為一部家喻戶曉的悲劇名作,《趙氏孤兒》曾以影戲、電視劇、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多種藝術體裁呈示。未睹真容之前,我對音樂劇版未抱過高期待,由於前人其實是太多啦,想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在我的印象中,此前的中國音樂劇涉獵最多的題材莫過于神話傳說和民間傳奇,如《雪狼湖》《馬蘭花》《香格里拉》《五姑娘》《花木蘭》《金沙》《蝶》等,另外軍旅題材的《桃花謠》《玉鳥兵站》《赤道雨》等等,唯獨罕見這樣的悲劇題材。
金培達筆下的26個唱段鑲嵌于濃縮的、大寫意式的視覺設計中,終極以令人振聾發聵簡約精通的舞臺功效,向《趙氏孤兒》這部激越豪邁的悲歌建議了挑戰。當我們面臨歌劇音樂劇之時,我們當然不能想當然地顧名思義:歌劇便是歌的劇、音樂劇便是樂的劇。恰好相反,二者都是歌樂劇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竊認為,歌劇因其與生俱來的弘大敘事優勢,比委婉敘事見長的音樂劇更合適這類悲劇題材。
現在來看,音樂劇《趙氏孤兒》唱段的體量、音樂的厚重、二度創作對一度創作的詮釋、全劇的可看性與可聽性,該劇對此經典名作的復活,已然初戰告捷。盡管票價不菲,但北京天橋藝術中央觀者鼎沸,這本身已說明此輪巡演的勝利。
趙氏孤兒的故事繁重悲壯,我想在下一輪巡演前,主創班底是否可以考慮一下適度瘦身?三個多小時的時長在用音樂挑戰劇的同時,也在挑戰演員的體能,更是在挑戰受眾的耐心。京、滬兩地音樂劇受眾的修身在全國名列前茅,且已經具備了音樂劇生長的土壤。假如音樂劇一度創作者能夠使作品的時長更符合人體對欣賞暢快度的客觀紀律——120分鐘左右,相信三度創作水準將更上一層樓。
還有一點令人欣慰,《趙氏孤兒》沒有落入比年來中國音樂劇創作的窠臼:重歌輕舞或只歌不舞。實事求是地講,歌劇演員與舞劇演員的界限是涇渭分明的,但音樂劇則不然,優秀的音樂劇演員要能歌善舞,這就向中國的演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然,演員載歌的同時還得載老虎機 破解 app舞,這就要求跳舞設計首要必要要考慮演員歌唱的歌詞、呼吸,其次還得考慮演員是否具備全才,僅此兩點就令音樂劇編導在一度創作時便開始對舞望而卻步,再加上一部門音樂劇編導本身的重歌輕舞或只老虎機app註冊歌不舞的理念使然,很多中國音樂劇真的成了音樂劇也就不難懂得了。《趙氏孤兒》顯然有努力變更此現象的企圖,盡管現在該劇跳舞設計多會合在群舞方面。
還想談一下本劇中的魂魄腳色。記得幾年前,有一部中國歌劇新作里也有一個魂魄腳色在劇中多個場次反復出現,反應出一度創作者欲通過陰陽兩界人物的對話來推動劇情展開。這引出了另一個話題:魂魄人物出現頻次的度。度把握好了,劇情易被推向縱深;度把握不好,觀眾會有時空恍惚之感。就此而言,音樂劇《趙氏孤兒》中程子魂魄出現的度,老虎機彩金發放吃角子老虎機機率設定似也該多加斟酌。(項筱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