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洲保衛區的長江江豚餵養基地里,江豚天天娥娥貝貝一家三口。
天鵝洲保衛區供圖
天鵝洲保衛區專職餵養員丁澤良在給江豚喂食。
趙輝攝
天鵝洲保衛區的江豚餵養基地。
天鵝洲保衛區供圖
引子
清風徐來,水光粼粼,不時可見幾頭江豚探出水面。這里是長江湖北石首段北岸,月牙形的天鵝洲長江故道內,逾百頭長江江豚在此棲息、繁衍。
長江江豚是長江水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曾廣泛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干流以及與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過去一段時間,受長期高強度人類活動陰礙,長江江豚種群數目連續下降。
我國高度珍視長江江豚保衛。自上世紀80年月起,逐漸試探了就地保衛、遷地保衛、人工繁育三大保衛謀略。此中,遷地保衛,即選擇一些生態環境與長江相似的水域創建遷地保衛地,是當前保衛長江江豚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至今,我國已創建5個遷地保衛地,遷地群體總量過份150頭。
成立于1992年10月的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天然保衛區,是我國首個長江豚類遷地保衛區。保衛區位于湖北荊州石首市,轄89公里長江石首江段和21公里天鵝洲原長江水道,總面積2177平方公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跟著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衛發作轉折性變化,長江江豚保衛措施、機制連續不斷完善。2025年12月,原農業部印發《長江江豚挽救行動策劃》,提出根本保持干流和兩湖長江江豚天然種群相對不亂,天然種群的衰退速度明顯下降等目標。農業農村部2025年7月發表的長江江豚科學察訪場合顯示,長江江豚數目約為1012頭,非常瀕危狀況雖仍未變更,但種群數目大幅下降趨勢得到遏制。202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衛工作的意見》,提出實施以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為典型的珍稀瀕危水生生物急救性保衛行動。
截至在線角子老虎機本年4月,天鵝洲長江故道江豚種群數目從起初的5頭增至101頭。比年來,天鵝洲保衛區還向湖北洪湖老灣故道、安徽安慶西江等江豚遷地保衛區和保衛地方輸出江豚24頭,成為長江江豚遷地保衛種源輸出的主要基地。
日前,走進天鵝洲保衛區,尋訪長江江豚遷地保衛之道。
中國科學院在線吃角子老虎機攻略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
連續開展種群普查、科學監測、傷病救治、孕豚調理等,讓遷來的江豚能天然棲息、繁衍
天剛蒙蒙亮,十幾艘漁船從岸邊動身。航速快、聲響大的快艇擔當驅逐江豚,其他小船隨之拉起一道攔,快艇繼續在前方驅逐,小船再順勢拉起一道攔……如此反復幾回,江豚被限制在岸邊的淺水區,工作人員開始合捕撈。
這是本年4月下旬在天鵝洲長江故道發作的一幕。這次江豚普查和遷地保衛行動,由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介入。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通知,為避免江豚受驚被纏住而窒息,捕撈的每一個步驟都提防翼翼,捕豚隊還採用特制的擔架運送江豚,避免其摩擦受傷。
江豚上岸后,數名科研人員當即圍攏過來,爭分奪秒為它們量體溫、測心率、做B超等。途經普查,天鵝洲長江故道的江豚種群已達101頭,到達了故道環境對江豚的最大容量。王丁說,為減輕故道生態環境承載壓力,支援別的長江江豚遷地保衛區的種群覆原和發展,途經挑選的18頭江豚被送往湖北洪湖老灣故道等遷入點。
轉移過程頗有注重。不准轉移新出生的幼豚以及正在哺乳的母豚,同時每轉移一頭江豚,都會創建相應的種群譜系,紀實其父母是誰、去向何方。王丁介紹,江豚轉移途中,會規劃技術車輛和調理人員護送,同時在遷入地周圍水域設舒緩池,讓江豚進步入舒緩池安適周圍水域環境,再放入遷入地。
江豚遷入地如何選擇,江豚轉移后如何開展保衛?說起這些,王丁的思緒被拉回到31年前。1990年11月,在當地漁民協助下,王丁所在的科研團隊從長江干流捕獲5頭江豚,并將它們放養到天鵝洲長江故道中。此后3年,科研人員陸續向故道轉移了10余頭江豚開展試養,觀測結局令人鼓舞:這些江豚可以在這里正常棲息、繁衍。
相對而言,長江干流人類活動較多,江豚保衛不可控因素較多。將部門江豚轉移到人類活動較少且適于豚類棲息的半天然水域,可以促進其天然繁殖,到達種群保衛目的。王丁說,經前期查訪,科研人員終極把遷入地選址目標鎖定在天鵝洲長江故道,故道水質與長江水質狀況接近,水中魚類資本豐富,可為江豚提供較充足的餌料,且航運等人類活動較少。
1992年10月,天鵝洲保衛區獲批成立。介入保衛區江豚保衛工作近30年,2025年頭的那次告急保衛行動,讓王丁印象最深。
那時我國南邊部門地域受到雨雪冰凍災難,我們整個保衛區水面幾乎全部結冰。而江豚用肺呼吸,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出水換氣。王丁回憶,保衛區告急增調破冰船,不分日夜航行破冰。最后發明保衛區內5頭江豚逝去。經鑒定,理由是江豚為頂破冰層,皮膚被冰塊劃傷后嚴重感染致死。
趕快摸排監測,告急救治受傷江豚!那時,王丁引領科研團隊和保衛區工作人員一道,采用聲驅捕的方式分批將22頭受傷江豚捕撈上岸,發明它們的頭面部均有差異水平劃傷。科研人員當即為它們涂抹藥水、打針消炎針劑和抗生素,開展全面體檢、治療,并通過信標跟蹤紀實專業即時監測其康健狀況。最后,22頭受傷江豚全部病癒,此中5頭妊娠江豚,后來都順利生產。
這些年來,科研人員在這里連續開展種群普查、科學監測、傷病救治、孕豚調理等,讓遷來的江豚能天然棲息、繁衍。王丁介紹,在保衛區科研人員精心庇護下,天鵝洲故道江豚種群數目比年來正以每年約10%的速度增長。
巡護員譚佑先——
制止捕撈行為,防範農業面源污染,保障遷居這里的江豚吃得飽、活得好
夏日清晨,騎上摩托車,帶上執法紀實儀、對講機和遠視鏡,天老虎機遊戲心得鵝洲保衛區巡護員譚佑先開始了一天的巡查。
江邊步道長滿雜草,灌木叢中彌漫著濕熱暑氣。無法騎行的區域,他就步行蹚水,不一會兒,身上的巡護服已被汗水浸濕。我們通過步巡、車巡、船巡等方式,晝夜守護著這里的江豚。
經年累月,每日巡護上百公里河段,譚佑先被曬得黢黑,腿和手臂上還留有被湖邊植物劃傷的陳跡。
巡查時路過農田,譚佑先總會當真察看有沒有被隨意丟棄的農藥瓶,并常向村民宣傳隨意丟棄農藥瓶的隱患。遭遇下雨天,這些農藥瓶很可能被沖進天鵝洲故道,陰礙江豚的生存環境。
譚佑先和隊友還會仔細搜尋水下可能躲藏的各種非法捕撈漁具,遭遇有人偷捕,當即上前阻止,收繳對方漁具,并聯系相關執法機關。
這些年,非法捕撈現象已經大幅減少,很大水平上改良了珍稀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譚佑先說。
長江石首段曾是白鱀豚、江豚、中華鱘等珍稀水生動物的主要棲息地。在江邊長大的譚佑先記得,小時候常能見到江水中不時出沒的江豚、白鱀豚。
過去,過度捕撈減少了長江豚類動物的食品來歷。譚佑先曾是天鵝洲故道鄰近新堤漁場的漁民,他說,過去我們捕魚,堅定適度原則,捕撈上來2斤以下的魚都重新放進江里。后來,魚越捕越少,越捕越小。
2025年起,為保衛江豚等珍稀水生動物,天鵝洲保衛區陸續拆除周圍養殖圍,加強漁業捕撈監管,同時率領周圍漁場包含有譚佑先在內的500多名漁民上岸轉產。
2025年1月1日起,作為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衛區之一,天鵝洲保衛區正式實施全面禁捕。保衛區及周圍所有漁民獲得退捕安頓賠償,加入石首市組織的技巧訓練,上岸轉產。執法力度也在連續不斷加大,2025年頭,天鵝洲保衛區與當地漁政、公安等部分成立長江江豚保衛與聯盟執法合作領導小組,定期開展聯盟執法,專項打擊非法捕撈行為。
同年頭,譚佑先應聘成為保衛區巡護隊的一員。制止捕撈行為,防範農業面源污染,保障遷居這里的江豚吃得飽、活得好。對巡護工作,他覺得雖有點辛苦,但很有意義。
天鵝洲保衛區控制處主任胡良慧——
保衛措施連續不斷完善,水生生物棲息生境得到修復
走進天鵝洲保衛區的指揮中央,只見墻上大屏幕即時顯示著保衛區內10多個差異水域的畫面。工作人員坐在指揮中央,即時監測水位變化、水質指標,還可趕快鎖定非法捕撈現場,并通過無人機喊話驅離偷捕人員。
這套‘聰明巡護系統’有效辦理了我們巡護人手緊張疑問。天鵝洲保衛區控制處主任胡良慧介紹,現在保衛區在編人員只有13人,為加強保衛氣力,又從退捕漁民中徵求了6名巡護員。
2025年,保衛區與有關企業、公益組織等合作,引進智能監控設施和無人機,在天鵝洲長江故道和周圍長江干流的重點區域安裝水下攝像甲等智能設施,創建起巡護監控絡。胡良慧介紹,比年來,湖北省還專門撥出項目資金1300多萬元,支援保衛區建設辦公、科研、科普地方和監測塔等。
除了硬件配套,保衛措施也在連續不斷完善。胡良慧回憶,1998年夏,長江流域遇到特大洪災,長江干流的洪水涌入故道,一些江豚被沖入長江干流,工作人員告急采取攔方式,保住了10多頭江豚。
第二年,當地政府在天鵝洲故道東西兩邊建壩攔水,并在東端大壩修造天鵝洲閘。長江干流汛情吃緊時緊閉閘門,防範干流水涌入故道。正常豐水期則會擇時打開閘門,讓故道與長江干流水體互換,提拔保衛區水質。胡良慧把故道稱作半封鎖水域,由于長江干流水位高于故道,打開閘門,干流水域的魚苗可以一道流入故道,通過‘灌江納苗’為江豚提供更為豐富的食品來歷。
水域環境也在連續不斷改良。過去,一些周圍住民在故道洲灘上挖魚塘、搞養殖,加之不合乎邏輯的圍湖造田,導致故道周圍濕地退化、水草和魚類資本減少。比年來,保衛區大力實施濕地修復工程,同時選取一些淺水區域,通過放置棕櫚葉模擬水草環境,搭建了3000平方米的人工魚巢,吸引魚群產卵。
每年3至6月是魚類的產卵期,水面下常常可見密密麻麻的魚群。胡良慧說,保衛區每年還直接增殖放流各種魚類萬萬尾以上,以改良水生態,保障江豚的食品來歷。
巡護監控、季候性水體互換、修復濕地、搭建人工魚巢……保衛措施連續不斷完善,水生生物棲息生境得到修復。胡良慧說,保衛江豚不僅靠保衛區,還要依賴長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修復。
餵養員丁澤良——
通過人工餵養,可以詳細了解江豚的生理變化、生長繁殖紀律
上午11點,丁澤良端著一盆餌料魚,走進位于天鵝洲保衛區的江豚餵幸運拉霸go換錢養基地——一個200多平方米的人工箱。雙頭江豚正在水池里暢游,丁澤良蹲在水池邊,將幾條小魚送到水面上方。不一會兒,一頭江豚游了過來,一口吞掉小魚,轉頭又回到水中,時不時探出水面換氣,發出噗哈、噗哈的聲音。
本年54歲的丁澤良原是天鵝洲漁場副場長,15歲起就隨同父輩在長江邊打魚。天鵝洲保衛區成立后,他和一些漁民被組織起來,協助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開展江豚普查、科學監測。2025年頭雨雪冰凍災難發作后,保衛區將幾頭傷勢較重的江豚放在人工箱救治,病癒后放歸故道,僅留下一頭取名天天的雄性江豚試養,不久又從故道引入一頭雌性江豚娥娥與它做伴。那一年,丁澤良成為它們的專職餵養員。
為何要在箱人工餵養江豚?丁澤良的一本工作日志引起注意,上面詳細紀實著每日監測的故道水溫、溶氧率、酸堿度等,以及江豚每餐的喂食時間、喂食量,皮膚是否光澤、糞就是否反常、呼吸是否清脆有力等身體狀況及行為觀測。
對丁澤良來說,這樣的近間隔觀測,可以更好地了解江豚的身體及周圍環境狀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老虎機註冊條件通過觀測糞便,假如發明江豚拉肚子,就會及時喂一些調節腸胃的藥物,并在餌料魚中添加維生素、生理鹽水為它增補營養;江豚怕熱又怕冷,最適宜生活在10至28攝氏度的水溫環境中,如遇高溫氣象需打開底水泵進行水體互換,給箱降溫。
在人工箱里,天天和娥娥茁壯成長。2025年5月,它們的孩子貝貝順利出生。‘娥娥’妊娠時期,我們采取了營養調配、水溫調節、水質改良等多項安全措施,保證其順利分娩。丁澤良說。
這樣的人工餵養也為江豚保衛提供了主要參考。王丁舉例說:途經長期人工餵養的觀測、研究,我們發明春季是江豚繁育的旺盛季候,同時江豚孕期所需的食品量比往常更大。為此,每年4至6月保衛區都會規劃人員增加巡護頻次,確保24小時有人巡護,并給妊娠江豚增加喂食量。
這些年,從哺乳、斷奶到攝食、營養增補,貝貝成長的每一個細節,丁澤良都當真觀測,紀實在案。依據年齡、體長和部門生理指標判定,丁澤良還在貝貝進入青春期后幫助科研人員對它實施野化培訓:嘗試為其投喂活魚,之后放入更大的圍欄中使其安適野生環境,逐漸獲取野外生存才幹。
2025年7月,科研人員將貝貝放入到天鵝洲故道天然水域。看著自己喂養大的貝貝消逝在水中,丁澤良雖有不舍,但更懂得這件事的意義:通過人工餵養,可以詳細了解江豚的生理變化、生長繁殖紀律。人工餵養的江豚經野化培訓,也能獲取捕食才幹,融入天然環境。
王丁介紹,迄今我國在人工餵養前提下勝利繁殖并存活的長江江豚已有6頭,構建起了母豚和新生幼豚調理、江豚康健控制和常見疾病防治等較為成熟的人工繁育和保衛專業體系,為江豚的遷地保衛等野外保衛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上岸漁民楊家炎——
不僅是為了保衛江豚,更是在保衛我們自己
每年4月,小龍蝦上市季候,天鵝洲保衛區周圍柴碼頭村的養殖戶楊家炎,就開始從自家稻田撈起一筐筐青紅色的小龍蝦,經分揀、打包、運輸,銷往荊州、武漢等地。
這是蝦稻共養的蝦,比吃飼料長大的蝦平均長1至2厘米,每斤收購價高出2至3元。本年61歲的楊家炎過去也是漁民。7年前,看到保衛區控制越來越嚴,他尋思著另找出路。聽人說養蝦效益好,楊家炎主動上岸,流轉60畝土地,嘗試在稻田里養殖小龍蝦。但因缺乏專業和經驗,前幾年一直賠本。
楊家炎說,為追求快產出和高收入,他那時大批投餌施肥,結局水體富營養化,許多小龍蝦生病。
長期以來,當地農夫過量採用農藥、化肥和飼料,雷同的粗放生產經營方式,不僅陰礙莊家經營收入,也陰礙長江和天鵝洲故道水質。為加強對江豚等珍稀物種保衛,1999年3月,石首市成立天鵝洲生態旅游經濟開闢區,下轄天鵝洲保衛區等兩個國家級天然保衛區和5個村、1個社區,總人口17萬余人。
我們印發公告,要求沿故道洲灘培植養殖戶做到‘人放天養’,進一步調換農業產業結構,連續不斷減少農業面源污水直排故道。天鵝洲開闢區黨工委書記郭傳兵介紹,自2025年起,開闢區累計投入上萬萬元,拆除搬家故道周圍的各類養殖場,騰退土地300余畝。在開闢區街道和故道周圍建設3個污水處理廠,蒐集處理住民生活污水。
在開闢區請來的專家傳授下,楊家炎轉型搞起了生態種養,給小龍蝦喂食黃豆,減少飼料投喂,用生物有機肥取代化肥,不打農藥……功效很快展現,稻田土壤前提和水質得以改良,小龍蝦品格也得到保證。2025年,楊家炎扭虧為盈,當年養殖純收入近10萬元。上年,他又流轉了50畝土地,擴大培植養殖規模。
好生態帶來好日子。如今,楊家炎對改良保衛區生態環境前提有了加倍深刻的熟悉,不僅是為了保衛江豚,更是在保衛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