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白馬、探冰川、做真人的大先生
——懷舊我的教師李吉均院士
:陳發虎
人的終生,假如能遭遇一位好教師,那是極度幸運的。遭遇李吉均教師,便是我的幸運。正是在李教師的率領下,我堅持走上了科研創造、探求真理之路。
學人小傳
李吉均,1933年10月9日生于四川彭州,2025年7月21日去世。地貌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冰川學家。1952年考入四川大學地理系,院系調換后到南京大學地理系攻讀地貌第四紀技術本科,1956年大學結業后被推薦到蘭州大學地理系攻讀研究生,1958年研究生肄業后留校執教。1979年覆原職稱評審時即被評為副教授,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蘭州大學地理系主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地理學講授傳授委員會副主任等。
一輩子便是愛看書
大概四十年前,我在蘭州大學地理系讀天然地理學技術本科二年級的時候,第一次與李教師相見。那時,李吉均、徐叔鷹、牟昀智、張林源等幾位先生是學科帶頭人,是我們這些喜愛地貌第四紀學生們心中的偶像。出于對李教師及他所從事的冰川研究的好奇老虎機下載注意事項,我與同宿舍的李友勤預備了幾個關于冰川的疑問,叩響了李教師家的大門。那時的重要目的是想熟悉一下李教師,已然記不清楚具體問了什麼疑問,只記得李教師書桌上的書堆得足有半人高,這讓我對學者的工作生活有了直觀印象。
1987年,蘭州大學地理系招收首屆天然地理技術博士生,我有幸與康建成一起成為地理系的第一屆博士生,也是李教師傳授的研究生中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當我逐步深入李教師的業余生活才知道,他并沒有太多喜好,一輩子便是愛看書,而且涉獵很廣。縱然在晚年,因手術失敗造成行動不便的十長年時間,甚至在他去世前,李教師家的桌子兩邊都堆滿了書,他還是在看書、翻資料。李教師人智慧,影像力好,知識面極度廣,授課、做學術教導深入淺出,語言幽默風趣,學生們把聽他的教導視作一種享受。我想,這多半是由於他從來沒有截止吸取、連續不斷吸收新知識。對有價值的書,他會反復看幾遍,甚至會翻看小人書來獲取知識。這潛移默化地陰礙我對學界偉人的認知:從學生時代,我就不迷信他們天生比我智慧,而是相信途經后天的不懈努力,自己也可以做一個大先生。
講真話,做真人
1986年暑假,我已經確認次年隨同李教師攻讀博士學位,他帶著我們七八個學生達到里加山出野外。達里加山是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甘加鄉到青海循化縣黃河河谷之間的一座高山,我們騎馬從北坡攀登到海拔4000米夷平面察訪第四紀古冰川。那次,李教師騎著一匹白馬,師母朱俊杰教師騎著一匹雜色馬,這個場景至今時常在我腦海中浮出。察訪途中,氣象很熱,一條清澈的小溪從山上流下,在平緩處形成幾個水洼。李教師提議,大家一起到河里享受天然沐浴,說完第一個脫去衣服跳入小溪,一下子解除了我們學生的拘謹,大家也都洗了一個天然浴。
這次兩周的野外工作,李教師手把手教我們扎帳篷、畫地質填圖。當一張圖畫下來,一個區域就烙印在頭腦中。李教師騎著馬,邊走邊給我們講,有歷史故事,也有科學疑問,開心時,他還會即興作首打油詩,將那時的情景老虎機怎麼玩教學融入詩句中。
讀博士時期甚至工作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常去李教師家蹭飯。讀文獻或寫文章時,遭遇不懂的疑問,就到李教師家商量,無知不覺到了飯點兒,他一定留我在家吃飯,邊吃邊繼續商量。目前記不得具體商量了什麼疑問,只記得李教師母親做的川菜很好吃,師母朱俊杰教授多半會到學校食堂再買份肉菜。
從隨同李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到留校在蘭州大學工作,這三十長年中,我深刻體會到,李教師是一個極度率真、誠實的人。他奉行做真人的理念,喜怒形于色,老是坦白地表白自己的意見。李教師平時以小陳稱呼我,當他直呼我姓名時,多半是由於我的工作做得不夠好,嚴重時,他會當面批駁。讀研究生時,我曾聽系里的教師講,李教師便是由于敢講真話,文革時被下放到甘肅一個冷落山溝的五七干校,吃了許多苦頭。李教師的為人、為學,對門下學生陰礙深遠。盡管知道講真話有時會吃虧,但我的性格無形中遭受他的陰礙。隨同他時間長的學生,大多也都性格奔放豁達。
1981年,李吉均在青藏高原察訪時翻閱地貌圖。
80歲還在出野外
李教師講究野外察訪、講究第一手科研資料。他1958年就加入了施雅風先生組織的中國科學院祁連山冰雪利用察訪,開始了他的冰川研究生涯。騎一匹白馬察訪我國西部所有冰川,便是李教師當時的志向。
從1973年開始,李教師參加青藏高原綜合科學察訪并擔任冰川組組長,首要察訪的便是橫斷山海螺溝冰川和藏東南地域察隅阿扎冰川,后來又察訪了羊卓雍湖區域的冰川。在我做博士生時期,李教師授課時常常提到這些冰川和區域的名字。李教師對東起雀兒山西到阿里與西昆侖山、南起喜馬拉雅山北至羌塘高原的山地冰川,進行了艱苦的長途察訪,贏得了反常豐富的區域性資料,重要成績體目前他主編的《西藏冰川》和《橫斷山冰川》兩部專著中。后來,李教師與施雅風先生、崔之久教師等又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和環境開展研究商量,李教師憑借廣博的地貌第四紀知識和對我國當代冰川與冰磧物沉積研究的深厚根基,合乎邏輯辯白了廬山地貌演化和相關沉積。他是中國東部山地第四紀冰川疑問和吃角子老虎機優惠活動環境研究的主力,是無冰川作用學派的干將,相關研究成績獲得了國家天然科學二等獎。
李教師長期在青藏高原這一地球第三極察訪研究,他的學生秦大河橫穿南極察訪,秦大河的學生效存德又到北極察訪研究,師徒三代勇闖三極成為學界美談。
李教師一輩子努力工作。無論遭遇什麼挫折,他都以積極的心態看待社會,看待整個世界的發展。李教師以親自履歷通知學生,只要想干,積極去干,堅定去干,就能贏得勝利,他把這種終生奮斗的精神傳給了學生們。這也是李教師對我最直接的陰礙。
開展野外工作是地理學工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的最好想法。晚年時,因手術失敗,身體有了殘疾,行動不方便,但只要身體許可,他就堅定出野外,80歲高齡后,仍長年堅定對甘肅隴西盆地新生代沉積和地貌演化開展察訪。2025年,我與李教師一起到隴西盆地開展了幾天野外工作。他隨身帶個坐凳,常坐在凳子上傳授年輕教師和研究生。他晚年無法用右手寫字,就演練用左手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毛筆字,我讓人把這幅字掛在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一樓墻上,激勵大家努力多唸書,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李吉均晚年因右手行動不便,演練用左手書寫此聯。
有自己的方法就好
李教師但願自己的學生思維活潑、知識面廣闊。他勉勵學生拼搏創造,在宏觀審慎框架下試探,選擇自己感嗜好的科研方位。李教師帶出來的學生都積極向上,多有功績功勞。
我還記得,博士入學測驗的技術課試卷是李教師手寫的,一共四道題,前三道題我都順利作答,但被最后一道大題難住了。這是一條教科書中從未見過的曲線,那時我也搞不清楚它是股票曲線、氣候曲線還是其它什麼曲線,只能天馬行空曠做了幾種猜測和假設。測驗解散,我特意找李教師就教,才知道這條曲線是《天然》雜志發布的南極東方站冰芯同位素曲線,那時李教師考慮用它與蘭州的黃土研究紀實做對比。聽了我的答案,李教師對我說:有自己的方法就好。
作為一個有自己的方法的學生,我如愿以償隨同李教師攻讀學位,進入李教師的科研團隊。原先,李教師招收我,是但願我做第四紀冰川研究的,但在上世紀80年月后期,并沒有足夠的科研經費和適合時機再開展青藏高原的古吃角子老虎機攻略解析冰川研究。那時,中國黃土沉積及其紀實的冰期—間冰期旋回變化成為國際研究熱門,辦理了深海紀實缺少陸地紀實支援和冰期—間冰期氣候旋回變化的驅意圖制疑問。蘭州是世界上黃土沉積最厚的地域,代表風成黃土有320多米厚,里面古土壤分化更多,再加上水成黃土,一些場所的黃土沉積厚度過份400米,而黃河河流階地上特殊的高區分率黃土沉積和古土壤發育更具有特色,這觸發了我對黃土紀實研究的嗜好,李教師勉勵我嘗試開展以蘭州為主的黃土紀實研究。這時期,李教師規劃三個實驗室專業人員曹繼秀、張玉田、徐齊治教師協助我。大家騎著自行車,背著干糧和水到蘭州九州臺采樣,一干便是一天。此后,我還系統開展了蘭州河谷從一級階地到最高的九州臺階地礫石層上的黃土地層、年齡和黃土—古土壤序列研究,后擴展至輪迴盆地、西寧盆地。我的博士論文也專門對冰期、冰川作用期進行商量,還根據達里加山第四紀冰川作用,開展了冰期旋回與黃土紀實的對比研究。我的熟悉是,好教師是有前瞻性的,老是能夠給學生指明研究方位,而且勉勵他們積極去干。
李吉均1959年手繪的冰川地貌素描。
革新開放后,李教師1978年就與施雅風先生、謝自楚研究員等到英、法、瑞士等發達國家拜訪。1980年,蘭州大學主辦了高校第四紀冰川沉積和地貌訓練班,他約請英國專家來授課,多數第二代從事冰川和第四紀冰川研究的專家如秦大河院士、姚檀棟院士、周尚哲教授等均是訓練班出來的學員。
李教師也勉勵我積極主動與外國專家商量蘭州九州臺黃土年月疑問。1988年,李教師規劃我在國際蘭州黃土研討會上作教導,與英國學者爭論蘭州黃土的形成年齡疑問。后來,事實證明我的工作更扎實,蘭州黃土是近160萬年以來才形成的,差異河流階地上的黃土發育年齡差異,這也間接辦理了河流階地的發育年齡疑問。1989年,在李教師的規劃下,我到杭州加入了國際南極學術研討會,典型李教師在會議上做了題為15萬年以來甘肅臨夏北塬黃土紀實與南極東方站氣候變化的對比的學術教導。在上世紀80年月,教師資助學生加入兩次國際會議是極度難得的。
知識可能有保質期,科學精神永不過期
在科技飛速先進的時代,教師指導給學生們的知識可能會有保質期,李教師也在一年前永遠離開了我們。可是,他的學術著作、治學理念、教育思想和科學精神永遠留給了學生們。
我讀博士時期,李教師專門帶著冰磧石給我教學了冰川擦痕,并引申至冰川沉積和地貌。盡管我的博士論文和后續的研究沒有涉及第四紀古冰川研究,但李教師勉勵學生唸書試探,不必受書本知識的局限。當時,李教師勉勵我將今論古,由於只有懂得當代過程才能更好懂得過去發作的變化。他也勉勵我從氣候變化角度懂得古冰川變化,還專門請原中科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專家給我教學青藏高原天氣學、青藏高原降水變化機制和大標準大氣環流過程等,這些都深刻陰礙著我的科研生涯,也讓我對氣候變化維持濃厚嗜好,更是我后來開展全新世古氣候和環境變化研究,也始終將古氣候變化與當代氣候變化機制相聯系的主要理由。
1990年,李吉均與博士生在四川甘孜雀兒山察訪。后排左一為陳發虎,左二為潘保田,左三為張葉春。
李教師出野外時,經常海闊天空曠暢談人與環境的關系,尤其是幽默風趣地談論歷老虎機網站在線史典故和歷史期間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讓我對人地關系、文明演化與天然環境關系等始終維持嗜好,研究方位也從博士論文就開展的黃土紀實與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旋回變化,以及結業后開展的以湖泊紀實為主的全新世西風和季風變化,拓展到當前聚焦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環境考古和文明演化研究,深化史前人類試探、安適和定居青藏高原的研究。
李教師要求學生腳踏實地、勇于試探,勉勵學生協力攻關、永攀高峰,這種做法正是青藏科學精神的體現。李教師傳授的研究生,盡管結業后從事的研究方位各有不同,但普遍大有作為。在他傳授的碩士研究生中,秦大河、姚檀棟先后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本人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創新了一門四院士的學界美談,李教師還有一些學生在學界的成果也極度突出。
學術界有一個現象:一些世界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會合產生了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同時,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更有可能在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生中出現。我想,這重要是由於團隊的創造文化。常聽李教師講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生一大幸事也,李教師在傳授學生過程中創建的求真務實、積極向上和勇于創造的文化,連續激勵學生們有所作為、發奮向上。
李教師終生積極奮斗,奉行唸書、做事都要求真的理念,作為學生,我受益至今。永遠懷舊李教師!